
时光如梦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员工学历造假时,用人单位可通过以下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一、内部处理流程
收集学历证书、成绩单、工作经历证明等材料,证明员工提供的学历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劳动合同条款审查
检查劳动合同中是否有关于学历造假的明确约定,如“学历真实性保证条款”等。
内部调查与沟通
通过面谈、邮件等方式与员工沟通,要求其提供进一步证据或解释。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若员工拒绝提供真实信息或经调查确认造假,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二、法律救济途径
劳动仲裁
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首选程序。
诉讼
若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仲裁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阶段用人单位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员工造假行为对劳动合同履行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三、其他注意事项
赔偿范围:
可要求赔偿因学历造假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如培训费用)及间接损失(如业务损失)。
证据保全:发现学历造假后应尽快采取行动,避免证据灭失影响维权。
法律后果:学历造假者可能面临《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的处罚(如拘役、罚金),同时用人单位可要求返还因录用而支付的费用。
建议用人单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内部处理或法律途径,并咨询专业律师获取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