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可容忍错报的计算需要结合审计风险、样本规模、预计总体错报等因素,具体计算公式和要点如下:
一、基本计算公式
可容忍错报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
可容忍错报 = frac{总体账面价值 times 风险系数}{样本规模} + frac{预计总体错报 times 扩张系数}{1}
$$
其中:
被审计单位资产与负债的账面总额;
反映审计风险的系数,由审计标准和被审计单位特定风险决定;
审计中抽取的样本数量;
预计总体中可能出现的错报金额;
调整预计总体错报对可容忍错报影响的系数,同样由审计标准决定。
二、简化公式应用场景
当预计总体错报为0时,公式简化为:
$$
样本规模 = frac{总体账面价值 times 风险系数}{可容忍错报}
$$
此时,可容忍错报直接用于计算样本规模。
三、关键影响因素
两者均与审计风险相关。风险系数越高(审计风险越大),可容忍错报需降低;扩张系数用于调整预计总体错报的影响,通常随风险增加而提高;
若为0,则可容忍错报直接决定样本规模;若存在预计错报,则需通过公式计算;
样本规模与可容忍错报成反比。可容忍错报越高,所需样本规模越小,反之则需增加样本量。
四、实际应用示例
假设某企业总资产为1000万元,审计风险系数为1.5,计划抽取50个样本,预计总体错报为5万元,扩张系数为1.2,则:
$$
可容忍错报 = frac{1000 times 1.5}{50} + frac{5 times 1.2}{1} = 30 + 6 = 36 text{万元}
$$
此时,若样本中发现错报金额超过36万元,则需调整样本规模或审计程序。
五、注意事项
可容忍错报金额需结合企业规模、控制有效性、行业风险等因素综合确定,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如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10%-20%);
风险系数、扩张系数等参数需由审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审慎判断;
若审计过程中发现新的风险或信息,需及时调整可容忍错报和样本规模。
通过以上方法和注意事项,审计师可合理确定可容忍错报金额,确保审计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