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灵犀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以下是关于“家长如何应对陌生人”的教案设计,结合情景模拟、讨论和角色扮演,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识别陌生人特征(如陌生面孔、不熟悉的声音等)
2. 引导幼儿理解陌生人可能带来的风险
3. 教授幼儿应对陌生人的正确方法(如保持警惕、及时求助等)
二、教学准备
- 家长志愿者服装(如“妈妈”“邻居”等角色服装)
- 情景卡片(如陌生人邀请、物品诱惑等场景)
环境布置
- 安全的活动区域,确保幼儿在模拟场景中保持安全距离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10分钟)
观看情景表演
通过视频或现场表演展示两种常见场景:
场景一:
陌生人冒充家长邀请幼儿离开(如“妈妈朋友来接你”)
场景二:陌生人以紧急情况为由要求幼儿跟行(如“邻居急事需要帮忙”)
提问引导
“明明遇到谁了?”
“陌生人说了什么?”
“你觉得他可信吗?为什么?”
“如果跟陌生人走,可能会发生什么?”
2. 理论认知(10分钟)
定义陌生人
结合表演内容,解释“陌生人”的概念,强调“不认识、不熟悉”的特征
风险提示
讨论跟陌生人走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如被带走、吃到陌生食物等)
安全原则
强调“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跟陌生人走
3. 实践演练(15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
请两位家长志愿者分别扮演陌生人和可信人物,设置以下情景:
陌生人以“妈妈朋友”“邻居”等身份邀请幼儿离开教室;
陌生人提供巧克力、玩具等小礼物;
陌生人要求查看幼儿的物品等
互动讨论
让幼儿判断陌生人是否可信;
引导幼儿思考应对方法(如:“应该先告诉老师”“记住家庭电话”)
模拟拒绝
教师示范正确拒绝方式:“我不认识你,不能跟您走。请等我妈妈回来。”
4. 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要点
总结“三不原则”和应对方法,强调安全第一
情感教育
表扬勇敢拒绝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延伸活动
讨论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如何保持警惕,鼓励幼儿分享其他安全小贴士
四、注意事项
邀请多位家长参与角色扮演,增加幼儿的代入感
活动后与幼儿单独交流,关注情绪变化,强化安全感
确保活动在教师监督下进行,避免幼儿因好奇过度参与
通过以上步骤,帮助幼儿建立对陌生人的正确认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