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数学活动目标的设定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课程标准、幼儿发展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以下是设定目标的综合建议:
一、目标结构设计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数学概念(如数量、形状、时间等),培养数学兴趣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年龄阶段目标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将总目标细化为小、中、大班的具体目标。例如:
- 小班:认识1-10的数字,感知数量关系
- 中班:理解月相变化规律,初步掌握24小时制时间概念
- 大班:能进行10以内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进一步分解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
- 认知目标:掌握特定数学概念(如分类、排序、空间感知)
-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主动参与、好奇探索的数学兴趣
- 操作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材料(如积木、日历)建立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二、目标设定原则
突出数学学科特性
- 知识技能目标:强调数学概念的本质(如“比多少”“分类依据”)
- 过程性目标: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如提出问题、验证假设)
-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严谨、有序的学习习惯
具体可操作
目标需明确、细化且可观察。例如:
- “能独立完成10以内加减法计算”比“喜欢数学”更具操作性
避免空洞表述
避免仅写“培养兴趣”,而应结合具体行为描述,如“通过操作活动,主动探索数量关系”
三、目标实施建议
结合生活情境
例如在“认识时间”教学中,利用家庭日历、时钟模型等生活资源。
分层递进设计
先从直观感知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先通过实物分一分,再引入数轴概念。
注重评价反馈
通过观察操作过程、提问等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分类游戏”中观察幼儿是否掌握分类标准。
四、示例目标设定
活动主题:
认识四季
认知目标:能区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
情感目标: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
操作技能目标:通过制作四季卡片,锻炼动手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通过以上结构化设计,既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又能确保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