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考小黄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运算顺序规则和实际问题解决策略,以下是具体教学方法与步骤: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2. 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3. 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运算顺序规则,正确使用括号;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运算顺序的转换。
三、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场景(如购物、装修等)引入运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制作运算卡片游戏,增加趣味性,如“24点”游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运算顺序,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回顾同级运算(如2+3-1)和两级运算(如2+3×4)的顺序;
通过口算练习巩固基础运算能力。
2. 新授运算顺序
有括号的运算:先算小括号内,再算中括号,最后算括号外;
无括号的运算: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通过具体例题(如360÷[(12+6)×5])演示运算顺序。
3. 实际问题解决
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如“小明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现在有多少人?”(53-24+38);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4. 巩固与拓展
安排限时训练,强化计算准确性;
通过对比练习(如7×(7-5)与77-42÷7)加深理解。
五、易错点关注
混淆运算顺序(如忘记先算括号内);
计算粗心(如漏项或符号错误);
综合算式书写不规范。
六、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运算顺序的本质,避免机械记忆;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直观演示或分层练习。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不仅掌握运算顺序规则,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