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初晴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就业接收函是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确认录用意向的重要文书,需包含以下核心要素并符合规范要求:
一、基本格式结构
- 学院名称
- 批次(如2025届)、专业、学制、学历层次、生源所在地、省县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用人单位信息
- 全称(加盖公章)
- 地址(省/市/县)、邮编、联系人姓名、电话、组织机构代码。
学生基本信息
- 姓名、性别、培养方式(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学号。
其他必要条款
- 报到时间、违约责任(如逾期未报到或变更接收单位需承担后果)。
二、关键内容要点
明确录用意向
- 使用“录用”“接收”等明确表述,避免使用“建议接收”等模糊词汇。
具体工作安排
- 明确岗位名称、部门、薪资待遇、入职时间等。
手续办理说明
- 说明报到流程、档案转寄、户口迁移等后续手续。
法律效力条款
- 约定试用期考核标准及违约责任,建议加入“三方协议”附件。
三、格式规范建议
语言规范:
使用正式公文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格式排版:A4纸居中,字体统一(如宋体、黑体),行距1.5倍。
附件准备:需附上学生档案转寄单、户口迁移申请表等材料。
四、注意事项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对就业接收函的格式要求可能不同,建议提前咨询当地人才服务机构。
部分城市(如广东)对接收函有明确模板要求,需严格参照。
涉及重大权益条款时,建议通过劳动部门或法律机构审核。
通过以上结构化撰写,可确保就业接收函的法律效力和规范性,为毕业生就业流程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