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官何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关于就业工资和收入的计算,需结合劳动法规定及实际用工情况综合判断,具体分为以下要点:
一、工资计算基础
根据《劳动法》规定,月计薪天数为 21.75天(即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 - 例如:月工资8000元,则日工资为8000÷21.75≈373元。
工资构成
包括货币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和实物形式(如福利),均应计入工资总额。
二、工资计算方法
基本公式
$$
text{月工资} = frac{text{应发工资}}{text{应出勤天数}} times text{实际出勤天数} + text{加班工资}
$$
其中加班工资按以下标准计算:
- 平时加班:1.5倍工资
- 周末加班:2倍工资
- 法定节假日:3倍工资。
分步计算示例
假设某员工月工资8000元,出勤19天,其中平时加班22小时,周末加班18小时:
- 日工资:8000÷21.75≈373元
- 平时加班工资:373×1.5×(22÷8)=2737.5元
- 周末加班工资:373×2×(18÷8)=1629元
- 总工资:373×19 + 2737.5 + 1629 = 6094.5元(四舍五入为6095元)。
三、注意事项
法定节假日工资计算
法定节假日(如春节、国庆等)属于特殊工时,加班工资按300%计算,且不扣除13天法定假日。
月计薪天数的争议
部分地区(如江苏)采用 250天/年的计算方式(365-104),此时月计薪天数为20.83天,需注意区分地区差异对工资计算的影响。
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若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主张 应得工资的双倍(如基本工资+加班工资)。
四、工资支付规范
货币形式:
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替代;
支付时间:工资至少每月15日支付,不得以补休替代货币工资;
争议解决:若单位拖欠工资,可通过劳动仲裁或法律途径维权。
以上方法综合了劳动法规定及实际操作案例,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若遇复杂用工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