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职业经历可概括如下:
一、政治生涯
-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外放为安徽学政,因整顿贡生监生管理、严查科场舞弊著称,获乾隆帝赞许。
- 后任江苏学政,推行严格考风,改革科举制度,深受乾隆器重。
地方治理
- 在安徽、江苏、山西等地任职期间,刘墉推行廉政教育,打击贪官污吏,如平定阳曲县令贪腐案、查处山东巡抚国泰案,展现刚正不阿的执政风格。
- 任湖南巡抚时,赈灾兴修、严查贪腐,改善民生,赢得百姓爱戴。
中央任职
- 嘉庆四年(1799年)任体仁阁大学士,参与和珅案审理,奏请处决和珅,推动清朝反腐。
- 嘉庆六年(1801年)充任会典馆正总裁,主持漕运改革,提出“疏浚黄河、堵筑决口”等方案。
二、书法成就
刘墉是清代帖学大家,以“浓墨宰相”闻名,其书法融合钟繇、王羲之等大家风范,尤善小楷,被徐珂评为“一代书家之冠”。
代表作包括《石庵诗集》及行书、小楷作品,现藏于多地博物馆。
三、其他身份
学术研究:
博通经史,著有《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期间主持《西域图志》等大型工程。
晚年在京: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前,仍主持朝政,以85岁高龄仍保持清廉形象。
总结
刘墉以政治清明、书法卓著著称,既是乾隆朝重要官员,也是清代文化代表性人物。其生涯体现了“知政体”的执政理念与“文清书法”的艺术追求,被后世誉为“官二代”中的清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