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立独行的兔子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对于零基础考生来说,CPA各科目的学习顺序和策略需要结合基础性、关联性及备考效率综合考量。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 优先学习《会计》科目
《会计》是CPA六科中的基础科目,几乎与其他所有科目存在知识关联,是后续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石。
内容覆盖广泛
涵盖会计基本理论、要素处理、财务报表编制等核心内容,为理解其他科目(如审计中的分录判断、财管中的公式应用)提供基础。
备考策略
- 入门阶段需掌握会计基本框架(如会计要素、会计循环);
- 配合教材例题和习题,强化计算与记忆能力。
二、 搭配《税法》或《经济法》
《税法》
- 与《会计》重合度高达20%-35%,学习会计基础后,税法中的会计分录和计算会更容易理解。
- 重点关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核心税种。
《经济法》
- 涉及合同、公司法等基础法律知识,适合与《会计》搭配,降低学习难度。
三、 其他科目学习顺序参考
《审计》:
可稍后学习,但需结合《会计》知识,建议先掌握基础再复习实务案例。
《财务成本管理》:理科科目,需理解大量公式,建议在会计和税法基础上学习。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框架性较强,适合考前突击,可与其他科目交叉学习。
四、 备考时间规划(总时长约450小时)
- 《会计》230小时(含学习与刷题);
- 搭配《税法》或《经济法》150小时。
强化阶段(300小时)
- 复习重难点,如《会计》中的特殊事项处理、《税法》的税收优惠计算。
冲刺阶段(60小时)
- 背诵公式、错题,模拟考试环境。
五、 注意事项
避免科目堆积:
首次考生建议不超过3科,否则难以兼顾。
如《会计》与《审计》关联性最强,可同步学习。
若倾向审计行业,可优先考《会计+审计+税法》。
通过以上策略,既能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又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