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塔何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大学生研发种树机器人的核心在于结合自动化技术与工程实践,通过机械结构与传感器实现高效种树。以下是主要构成与工作原理的总结:
一、核心构成
采用四轮电机驱动,具备越野性能,可适应山地、森林等复杂地形,按固定距离自动行驶。
种树模块
- 树苗槽:
用于固定和输送树苗;
- 挖掘机构:类似锄头结构,用于挖坑;
- 填土压实板:通过机械拍打固定树苗周围的土壤,完成种植流程。
- 雷达或激光传感器用于地形感知和路径规划,实现直线或曲线行驶;
- GPS模块用于定位和远程控制。
储料与传输系统
树苗储料器可批量装载树苗,通过输送带或机械臂传输至种树模块。
二、工作流程
自动导航
通过预设路线或实时传感器数据,机器人沿直线或曲线行驶至种植位置。
挖坑与种植
- 挖掘机构下降钻入地面形成树坑;
- 树苗槽输送树苗至坑中,填土压实板完成填埋和土壤压实。
效率提升
整个过程仅需几秒钟,效率是传统人工种树的数十倍。
三、技术特点与改进方向
局限性:
目前仅能直线行驶,无法适应复杂地形变化;
升级方向:计划增加全地形轮胎、自主导航系统,未来可能集成浇水施肥功能。
四、研发背景与意义
该机器人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两名大学生在逃课期间研发,旨在解决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通过自动化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未来有望推广至荒漠、山地等生态修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