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同舟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初中古诗词教学应注重诵读与体验的结合,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培养素养。以下是具体策略:
一、以诵读为核心
声情并茂的诵读
通过教师示范、领读、分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例如,岑参《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沉郁感,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
技巧训练
教授学生语音高低、语速快慢、停顿顿挫等诵读技巧,并融入情感表达,避免机械朗读。
二、结合情境与想象
历史背景教学
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如杜甫的“安史之乱”)帮助理解诗意,例如通过讲述唐代社会动荡,深化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认知。
意境拓展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用“大漠孤烟直”想象边塞风光,或结合音乐(如古筝曲《行路难》)增强情感共鸣。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诵读比赛与竞争
组织班级诵读赛、成语典故集锦比赛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以“爱国爱家乡”为主题进行诗词诵读,增强情感体验。
跨学科融合
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如配乐朗诵、意象创作,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行路难》教学中引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探讨奋斗精神。
四、注重情感与价值观培养
情感共鸣引导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如李清照词中的婉约情思,培养细腻审美能力。
文化价值观渗透
结合传统道德观念(如《论语》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伦理价值,如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五、强化课外拓展
群文教学与专题研究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群文教学,如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边塞诗,或研究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变化。
自主阅读与经典诵读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如《楚辞》),并定期开展经典诵读会,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以上方法,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与文学素养,又能帮助其传承中华文化,形成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