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关于快题设计的初试写作,需结合设计类型(如建筑、景观等)和考试要求,遵循以下步骤和原则:
一、前期准备
- 仔细研读设计任务书,明确功能定位(如小型服务设施、老年社区等)、场地条件(如地形、周边环境)、规范要求(如建筑退界、采光通风)等核心要素。
- 提炼关键问题,如建筑与周边空间的关系、人流组织、功能分区等。
场地分析
- 绘制场地平面图,标注地形高差、周边建筑、道路等基础信息。
- 分析人流方向、视线交流需求,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二、设计过程
方案构思
- 确定建筑形态与风格,如是否需要与周边建筑协调(坡屋顶、山墙等)。
- 规划功能分区,明确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
空间布局
- 采用整体性原则,通过空间形态化解功能问题,而非单独处理。
- 引入公共空间(如广场、庭院)进行人流分流,确保与周边环境(如步行街、滨河步道)的衔接。
立面与剖面设计
- 绘制立面图,展示建筑外观、材料工艺、色彩运用等。
- 结合剖面图处理高差,可采用掉层、室外台阶等方式。
三、规范与表达
图纸规范
- 遵循建筑制图标准,标注尺寸、材料、退界等细节。
- 立面图需体现比例尺、材质纹理等视觉信息。
图面表现
- 使用POP字体等规范书写标注,注意笔画流畅性和视觉冲击力。
- 结合透视图、鸟瞰图等辅助表达,增强方案直观性。
四、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设计:
方案应符合功能需求,避免夸张的形态或材料堆砌。
突出亮点:在合规范围内设置创新元素(如无障碍设计、绿色空间),提升方案吸引力。
反复校对:检查图纸细节,确保无遗漏或错误。
示例应用
以 小型服务设施设计为例,需在162㎡用地中规划500㎡建筑面积,重点解决:
建筑与步行街、滨河步道的开放度协调;
不同功能区(商业、办公)人流流线的独立性与贯通性;
场地高差(242.8-240米)的合理化解。
通过以上步骤,既能满足考试要求,又能体现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