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针对留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结合国际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综合管理措施:
一、政策与制度层面
国际学校普遍采取“无手机课堂”政策,学生需将手机统一交由老师保管,课间或课后统一返还。例如爱迪国际学校通过集中存放手机于专用盒子,既保障了教学秩序,又避免直接没收引发抵触。
明确违规后果
若学生违反规定,可采取暂时没收手机、课后联系家长或校内通报批评等措施。部分学校会将违规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二、教学与管理策略
优化课堂设计
国际学校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小组讨论和项目式学习,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布置资料,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非言语与直接提醒
老师可通过提高音量、敲击讲桌或轻拍肩膀等非言语方式提醒学生。若无效,可走近学生沟通,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分情况处理
- 游戏行为:
布置作业给其他同学间隙提醒,或课后严肃批评;
- 信息收发:确认是否为紧急事务,非紧急则建议课后处理。
三、家校合作与引导
家长需配合学校规定,避免孩子将手机带入学校。可通过设定使用时间限制、监督使用习惯等方式辅助管理。
主题班会与沟通
定期开展“手机危害”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心玩手机的负面影响。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
四、技术辅助与监督
安装监控软件
部分学校通过安装课堂监控软件,实时监测学生行为,辅助老师及时发现异常。
利用技术约束
开发或使用专注类应用限制课堂使用时间,例如设置专注时长后自动锁屏。
注意事项
避免极端措施:
如没收手机后长期不归还或公开羞辱,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灵活调整政策:根据学生年龄、自律性调整管理方式,例如低年级学生可设置“手机使用时间卡”;
关注心理需求:部分学生玩手机可能源于焦虑或无聊,需结合心理辅导解决问题。
通过政策约束、管理优化、家校合作与技术辅助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减少留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