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全知道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清朝人留学英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官派留学计划,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官派留学体系
- 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官派留学计划,选派120名12-16岁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容闳作为首任留学大臣,带领30名幼童赴美,后随后的几年中,清政府又分批次派遣留学生至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学习。
专业方向与选拔
- 军事与船政:
1876年起,清政府派遣青年军官赴德学习军事,福州船政学堂也选派30名学生赴英、法学习船政和制造技术。
- 语言与预备教育:留学生需先在上海预备学校补习英文,部分计划要求学习15年,涵盖语言、文化及专业课程。
- 在海外设立留学生事务所,由正副监督官管理学习和生活,经费由海关收入支持。
二、自费留学兴起
时间与规模:
1898年后自费留学逐渐增多,1905年成为主流。学生多通过教会资助或传教士引荐进入欧洲大学学习。
特点:需家庭承担费用,学习内容更自主,部分学生选择商科、医学等专业。
三、特殊群体与限制
选拔范围:主要选拔贫寒家庭子女,官宦子弟较少参与。
年龄与年限:普遍为12-16岁少年,学习期限多为15年,少数延长至20年。
四、历史意义
人才培养:培养了大批翻译、军事、科技等领域人才,如詹天佑、严复等。
制度探索:官派留学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先河,为后续留学潮奠定基础。
以上信息综合了清末留学政策、管理措施及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