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江苏考生在高考前最怕听到的消息主要集中在对考试结果的过度担忧和不当建议上,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考试表现的负面暗示
考生普遍担心在高压环境下出现失误,而家长或他人若频繁提及此类可能性,会加剧其心理负担。
"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可以了"的逆反心理
这类话虽本意为鼓励,但考生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反而会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感。
"平时成绩好,这次也一定没问题"的隐性压力
家长对过往成绩的过度自信可能转化为对考生能力的质疑,导致考生背负"必须达标的压力"。
二、对结果的直接担忧
"有把握考出好成绩吗?"的施压式询问
这类问题直接触及考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可能引发自我否定。
"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的后果渲染
对未来发展的过度担忧(如职业前景受限)会加重考生的心理压力。
三、不当建议与不当表达
过度强调目标的重要性
例如"成败在此一举"或"必须考清华北大"等话,会放大高考的象征意义,导致考生因害怕失败而焦虑。
不切实际的比较与预测
基于模考成绩预测最终结果(如"肯定能进清华北大")忽视了高考的随机性,可能引发挫败感。
忽略心理调适的建议
家长若只强调"准备充分"而忽略心理疏导,可能使考生在考场上因紧张而影响表现。
四、其他高频敏感话题
物质层面的过度关注:
如反复提醒"别丢三落四"或"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可能分散考生注意力。
环境压力传递:家长若表现出对考试结果的焦虑,可能间接影响考生的情绪状态。
建议家长:
采用"积极倾听+适度鼓励"的沟通方式,避免负面暗示和施压性语言;
关注考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注意安全""放松心态"等表达传递支持;
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一站,成绩并非唯一目标,帮助考生建立更健康的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