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夜思念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第二课堂成绩的评定通常由学校根据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构成与评价维度
- 包括参加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团日、党校培训等活动,依据参与度、活动级别及获奖情况评分(如国家级竞赛获奖40分,省级28分等)。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
-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积累学分,如社区服务、支教等,通常按活动时长或等级换算学分(如累计80个学时及以上为“良好”)。
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模块
- 以竞赛获奖、科研项目参与度等为评价标准,国家级奖项可获30-40分,省级25-35分等。
文化素养与身心发展模块
- 包含艺术表演、体育竞赛、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根据活动级别和获奖情况评分(如省级比赛获奖20分)。
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
- 依据社团活动组织、参与度及社会影响评分,如校级优秀社团活动可获5-10分。
二、学分计算与等级划分
学分计算:
不同学校对学分换算标准不同,通常每15个积分换算1学分(如100学分以上按100学分计算)。
等级划分:通过学分累计达到80、100、120个学时,分别对应“优秀”“良好”“合格”等级。
三、评价方式与流程
- 通过系统记录(如“到梦空间”平台)或活动签到、证书等材料进行日常积分统计。
终结性评价
- 期末通过考试(如闭卷考试或项目汇报)或综合测评确定最终成绩。
成绩复核
- 成绩认定后一般不可更改,若发现异常情况需提交证明材料申请复核。
四、注意事项
违纪处理:
活动中有体罚、迟到早退等行为会扣分,严重违纪可能导致成绩无效。
模块独立性:不同模块积分不交叉替代,需分别达到要求。
五、成绩应用
学分认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可免修必修课程,总学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算。
综合素质评价:部分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与专业成绩结合,影响评优、奖学金等。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所高校的评定标准,具体以所在学校发布的细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