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老师为您分享以下优质知识
关于递延资产的考试,主要考察其定义、分类、核算方法及会计处理。以下是关键内容梳理:
一、递延资产定义与分类
递延资产指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需在以后年度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主要分类包括:
如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超过一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
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需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通常不少于5年;
包括一次性预付的经营租赁款、长期借款利息等。
二、核算方法
将递延资产总成本除以预计使用年限,得出每年摊销额。公式:
$$年摊销额 = frac{总成本}{预计使用年限}$$
例如:总成本10万元,预计5年摊销,则年摊销2万元。
工作量法
根据预计总工作量和实际完成工作量计算摊销额。公式:
$$年摊销额 = frac{总成本 times 实际完成工作量}{预计总工作量}$$
例如:总成本8万元,预计1000小时,实际完成200小时,则年摊销1.6万元。
三、会计处理示例
开办费核算:
发生时借:长期待摊费用(如300万元)
摊销时贷:长期待摊费用(如月摊销5万元)。
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核算:
改良支出资本化,不计入递延资产;
租赁期内分期摊销,摊销额=(改良支出-累计折旧)/剩余租赁期。
四、注意事项
1. 递延资产摊销期不得少于5年,但法律或合同另有规定除外;
2. 评估递延资产时,需判断其未来收益能力和货币时间价值;
3. 与无形资产区分: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但可长期使用,递延资产需有明确受益期限。
五、典型考题类型
如某递延资产总成本15万元,预计3年摊销,年摊销额为多少?
某租入设备改良支出5万元,租赁期5年,已摊销1年,是否应资本化?
结合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及折旧,编制某企业的递延资产变动表。
建议备考时结合教材例题和历年真题,重点掌握不同递延资产的核算规则及摊销方法,并注意区分与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区别。